K8凯发|高部|逛“科学大院” 赴探梦之旅
2025-10-30
国际新闻ღ◈。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ღ◈,风力发电ღ◈,凯发K8旗舰厅2019年5月18日至19日ღ◈,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百余个研究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ღ◈。
本届公众科学日的主题为“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ღ◈,主要向社会全面展示中科院 “率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ღ◈,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ღ◈、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ღ◈,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ღ◈,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ღ◈,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院70周年ღ◈。
“听见了ღ◈,好像线年级的徐天喆一边摘下VR眼镜ღ◈,一边兴奋地分享着感受ღ◈。他刚刚在志愿者的引导下ღ◈,“游览”了“公园”ღ◈。
他所体验的是中科院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暨声学研究所5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上展示的“虚拟现实(VR)中的全景声体验互动”ღ◈。
志愿者介绍ღ◈,全景声是对声音在整个空间全方位的展现ღ◈,其背后是声学所研发的三维音频技术ღ◈。声音从空间中的某个位置到人耳有一个传输过程ღ◈,演示系统模拟了该传输过程ღ◈,且融入没有方位信息的声源ღ◈,并将其“放”到空间的对应位置上ღ◈,结合VR视频与音频算法ღ◈,更好地模拟了真实世界ღ◈。
你见过“声音”长什么样吗?在活动现场还看到ღ◈,洒满细砂的金属板遇到音乐后ღ◈,板子上的沙子便“跳”出了各种神奇的图案ღ◈。这部由声学所科研人员自导自演ღ◈、声学所助理研究员吴鹏飞作曲的科普剧《沙粒舞曲》也是活动日上最“吸睛”的节目之一ღ◈。(韩扬眉)
作为中国科学报社最有特色的科普活动之一ღ◈,“科学小记者”培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上又迎来了新一批成员ღ◈。
培训讲师首先把最重要的概念“没有真实就没有新闻”印在小记者们的脑海里ღ◈。“新闻的要素和记叙文的要素一样吗”“什么是导语”“新闻主体该如何完善细节”“新闻标题怎么才算好”一场头脑风暴过后ღ◈,是模拟新闻发布会环节ღ◈。小记者们需要在专家讲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中ღ◈,随时提炼问题ღ◈,进行现场采访ღ◈。
中科院动物所博士赵序茅向小记者们详细介绍了自己在野外科考与滇金丝猴研究中的经历和发现ღ◈。他说ღ◈:“这次培训ღ◈,一方面希望能给孩子们以科学思维的引导ღ◈。知识容易被颠覆ღ◈,但发现问题ღ◈、提出问题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永恒的ღ◈。另一方面ღ◈,也是为了帮助科学小记者们学会如何从新鲜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中寻找最核心ღ◈、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ღ◈。”
此次活动一大亮点是新增了新闻摄影培训ღ◈。《中国科学报》记者ღ◈、培训讲师王之康讲解了如何拍好图片ღ◈,并寄语小记者们ღ◈:“新闻是有温度的ღ◈,摄影是有感情的ღ◈。”(胡珉琦 方恪)
5月19日ღ◈,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员带领5000余名参与者进行植物世界的科学探秘ღ◈。本次活动以“植物的光影世界”为主题ღ◈,由互动体验ღ◈、参观讲解和互动展示三大部分组成ღ◈。
在明星植物MINI讲堂中ღ◈,濒危植物的科学故事让公众了解它们不平凡的生命ღ◈。4场充满趣味的科学报告ღ◈,在孩子们心中悄悄种下了科学的种子ღ◈。奇异植物馆前ღ◈,大家好奇地观察着猪笼草ღ◈、捕蝇草ღ◈、瓶儿草ღ◈、茅膏菜原来ღ◈,植物可不都是“吃素”的ღ◈。种子博物馆里ღ◈,以猪腰豆ღ◈、猪屎豆ღ◈、鹰嘴豆ღ◈、山羊豆ღ◈、木蝴蝶等为代表的形态各异的果实和种子ღ◈,撬动着参与者对物种奥妙的想象空间ღ◈。
制作植物手工皂ღ◈、观察绚丽多彩的植物外衣和在显微镜下会发光的转基因植物等充满乐趣的实验ღ◈,让参与者关注生活中的植物化学ღ◈,也让有兴趣的年轻人产生对科学的无尽遐想ღ◈。
昆明植物所还特别策划了“超越肉眼”图片展ღ◈。这些带有强烈艺术美感的图像借助紫外和红外摄影ღ◈、X光摄影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热成像等多种科学成像技术ღ◈,让公众看到更多色彩ღ◈,拓展了对植物世界的认识ღ◈。
5月18日ღ◈,维斯特洛大陆的刀光剑影ღ◈、疆场厮杀ღ◈、权力游戏ღ◈,竟在中国科学院内上演ღ◈。当天K8凯发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公众科学日上演了一场科学的“冰与火之歌”ღ◈。
主办方介绍ღ◈,暴雨ღ◈、雷电ღ◈、龙卷风ღ◈、台风ღ◈、干旱ღ◈、洪涝ღ◈,以及夏日的酷暑ღ◈、冬日的极寒等ღ◈,风云变幻ღ◈,气象万千ღ◈,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通过大气ღ◈,一直在为人类谱写着雄壮的“冰与火之歌”ღ◈,这也是大气所选定此次公众科学日主题的原因ღ◈。
大气所通过天气图制作ღ◈、科氏力转椅ღ◈、龙卷风制造机ღ◈、转盘实验ღ◈、云室实验ღ◈、虚拟现实设备ღ◈、主题科普报告ღ◈、展板讲解等互动形式ღ◈,向参观者介绍了传统天气预报的流程ღ◈,让公众了解极端事件发生ღ◈、发展和预测等大气科学知识ღ◈。
如通过手把手教孩子们绘制天气图以及虚拟现实体验ღ◈,让大家形象地理解了人类是如何从“月晕而风ღ◈,础润而雨”的不准确经验预报ღ◈,发展到先进的准确率相当高的数值天气预报的ღ◈。
此外ღ◈,大气所还展出了一系列高科技的探测设备实物ღ◈,如探空无人机ღ◈、自动气象站ღ◈、大气污染防控一体机等设备ღ◈,让公众近距离领略中国大气科学发展的速度ღ◈。(丁佳)
“同学们想看什么颜色的火?想看什么就变什么ღ◈。”这是科普达人正在表演大型实验秀《元素奇迹》ღ◈。5月18日ღ◈,以“爱上物理ღ◈,改变世界”为主题的中科院物理所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ღ◈,举办了11项形式各异的主题活动ღ◈,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观众共同参与ღ◈。整个研究所变成了“二次元”的天堂ღ◈。
在哔哩哔哩展区ღ◈,虚拟主播在严肃的科学技术与梦幻的二次元文化间架设了沟通桥梁ღ◈,3D全息投影的虚拟偶像“洛天依”仿佛触手可及ღ◈。现场还附上了简易3D全息投影制作教程ღ◈,普通公众只需3分钟ღ◈,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虚拟偶像ღ◈。
“作为科研机构ღ◈,物理所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ღ◈,做公众的科学普及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ღ◈。”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副处长成蒙说ღ◈,此次物理所跨界牵手哔哩哔哩这个充满活力的平台ღ◈,希望让科学真正深入到广大的年轻群体中去ღ◈。
在开放日中ღ◈,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通过科普报告《工业革命的物理基础》带领大家走进奇妙的物理世界ღ◈;国家级实验室ღ◈、院级重点实验室等近30个实验室开放ღ◈,大家可以近距离观看科学家使用的高端科学仪器ღ◈;《科学很可爱》环节邀请5位嘉宾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体会出发ღ◈,畅谈科学“可爱”的那一面ღ◈。(丁佳)
魔方教学ღ◈、趣味科学实验ღ◈、科普报告ღ◈、成果展示ღ◈、现场参观ღ◈,异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ღ◈。5月19日ღ◈,中科院微电子所举办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活动ღ◈,700余人参与其中ღ◈。
微电子所党委书记ღ◈、副所长戴博伟代表研究所欢迎大家深入参与公众科学日活动ღ◈,近距离接触微电子科学ღ◈,加深对微电子技术的了解和认识ღ◈,切身感受微电子科学发展的脉搏ღ◈。
科普报告会上ღ◈,陈宝钦研究员介绍微电子技术的起源ღ◈、发展和现状ღ◈,以及在量子纠缠ღ◈、星际探索K8凯发ღ◈、宇宙开放等领域中的应用等ღ◈。李超波研究员讲解芯片的技术原理ღ◈、制造流程和现实应用ღ◈。参观者深刻感受到微电子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ღ◈。
在成果展示区ღ◈,参观者听取自主创新科研成果介绍ღ◈,亲身体验科技展品ღ◈。现场参观环节ღ◈,来访者分批次参观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超净实验室ღ◈。
趣味科学实验通过亲手制作电路ღ◈,让深奥神秘的微电子科学变得“触手可及”ღ◈,让“高大上”的科学知识变得新颖有趣ღ◈。(崔雪芹 徐子梁)
5月18日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举办了以“人工智能ღ◈,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ღ◈。
今年“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以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两个前沿领域为划分ღ◈,打造科学展示和科学体验两个环节ღ◈,展示自动化所近年来在类脑智能ღ◈、智能博弈ღ◈、视听觉认知等智能技术领域的特色创新成果ღ◈,将科技强国思想融入其中ღ◈,用实际成果诠释人工智能技术惠及社会的美好前景ღ◈。
活动日当天ღ◈,19项科学展示项目ღ◈、13项科学体验项目ღ◈、4场科普讲座及一场精彩绝伦的无人车智能集群表演ღ◈,以多彩的表现形式ღ◈,带领公众走进科学殿堂ღ◈;又通过有趣的互动体验ღ◈,让高端科技走进生活ღ◈,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ღ◈。一饱眼福之后ღ◈,公众还可以在科普讲座区聆听这些巧妙成果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ღ◈,感受AI带给世界的革命性影响ღ◈,在高效神经网络ღ◈、三维显示中来一场脑力风暴ღ◈。
此外ღ◈,著名主持人ღ◈、制片人王雪纯也走进自动化所ღ◈,作《加油向未来与科学家的1小时》的专题报告ღ◈。(丁佳)
“植物秋季大换装”“神奇的立体视觉”“流浪地球储存计划”“陀螺大战”5月18日ღ◈,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公众科学日上ღ◈,十余场科普活动轮番上演ღ◈,分会场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也对全社会开放ღ◈,共吸引了千余名市民参观体验ღ◈。本次活动以“科学教育创新”为主题ღ◈,首次展示了涵盖全年龄层的“中科科普体系”ღ◈。
今年开放日的最大特色是“科学与教育融合”ღ◈,将幼儿园ღ◈、小学ღ◈、初中ღ◈、高中的科学特色活动系列化并分类展示ღ◈。如针对学龄前儿童设置了“和我一起修化石”“食物中的科学”等浅显易懂的趣味课程ღ◈,通过观察ღ◈、提问ღ◈、设想ღ◈、实验ღ◈、交流等方式ღ◈,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ღ◈。
在“博士课堂”“科学草坪”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ღ◈,是一套日趋完善的“中科科普体系”ღ◈,蕴藏着高质量ღ◈、规范化ღ◈、成体系的科学教育理念ღ◈。学生群体是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对象ღ◈,深圳作为一座创新型城市ღ◈,科学基因也将深入教育血脉ღ◈。
据介绍ღ◈,深圳先进院正面向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ღ◈,探索实施科普学分制ღ◈,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科普工作ღ◈。同时ღ◈,梳理总结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模式ღ◈,并将中科系列课程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基地成员校ღ◈。
5月18日ღ◈,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开门迎宾ღ◈,700多种干旱荒漠植物向公众展示独特的生存智慧ღ◈。“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植物总共1000多种ღ◈,我们植物园收集的荒漠植物区系占60%~70%ღ◈。”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张道远介绍ღ◈。
“镇园之宝”沙拐枣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ღ◈。这些色彩绚丽的沙漠精灵并不是花朵ღ◈,而是果实ღ◈。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共栽培了20余种来自国内外的沙拐枣ღ◈,果实形态各有不同ღ◈。
新疆生地所还准备了“高大上”的参观项目ღ◈。走进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ღ◈,科研人员详细讲述了寻找“失踪”碳汇的故事ღ◈:科学家历时10年的努力ღ◈,证明了干旱区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中不可忽视的一环ღ◈。
据悉高部ღ◈,本次公众科学日期间ღ◈,新疆生地所的标本馆ღ◈、实验室和部分野外台站面向所有公众开放ღ◈。此外还开展了以“认识PM2.5”和“荒漠地毯”为主题的科学实验演示ღ◈。
5月17日~18日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由院士ღ◈、科研及管理部门420余人组成的科普工作者团队为广大公众联袂奉献了一场为期两天的科学狂欢ღ◈。
本次公众科学日的主题是ღ◈:我爱科学(I Love Science)ღ◈。活动共有四大展区ღ◈,28个实验室展点向公众免费开放ღ◈;15场各具特色的科学讲座精彩纷呈ღ◈;此外今年恰逢元素周期表发现150周年ღ◈,因此特别举办了元素探秘ღ◈、科学墙等特色活动ღ◈。
大连化物所自1999年举办公众科学日以来ღ◈,已累计接待参观者11余万人次ღ◈。 参观者纷纷表示ღ◈,大连化物所公众科学日架设了一座公众和科学之间的桥梁ღ◈,非常值得一来ღ◈。(刘万生 赵冠鸿)
5月19日ღ◈,中科院电工所迎来了一批“小电工”ღ◈。在电工所ღ◈,小电工们近距离体验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遥远的电ღ◈、磁ღ◈、自然能转化成电能的奇妙过程
抓住吊杆下端的磁铁ღ◈,摆动磁铁ღ◈,指示灯便亮了起来ღ◈。发电锚现场演示了强磁铁切割线圈产生感应电流ღ◈,点亮发光二极管的过程ღ◈。
“呀ღ◈!”一名小电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缩回小手ღ◈,“温柔电击”装置着实把他吓了一跳ღ◈。温柔电击ღ◈,这台手摇发电机虽然产生的电压高达1000伏ღ◈,但电流被严格限制在15毫安以下ღ◈,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ღ◈,又可以体验一下“来电”的感觉ღ◈。
历史悠久的水车发电装置来了ღ◈。小电工们摇动着手柄ღ◈,将低处水槽的水带向高处ღ◈,水流驱动叶轮旋转ღ◈,进而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ღ◈,小灯泡闪耀着光芒ღ◈。
一番热闹刺激的操作后ღ◈,讲座环节显得颇为庄重ღ◈。电工所副研究员郭明焕ღ◈、章程用一个个有趣的案例讲解可再生能源发电ღ◈、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的过程ღ◈。
自己动手做个风力发电机吧ღ◈!制作环节颇为考验小电工们的动手能力ღ◈。小电工们一丝不苟地按照老师的指导ღ◈,举着颤巍巍的小胖手ღ◈,搭建着自己的“杰作”
公众科学日活动当天ღ◈,600多名小电工和家长参加了电工所的科普讲座ღ◈、展品展示与实物互动ღ◈、参观实验室ღ◈、手工制作等活动ღ◈,电工所活脱脱变成了一座电力梦工厂ღ◈。(卜叶)
5月19日一大早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厅里挤满了小朋友ღ◈,他们黝黑的脸庞透露着高原的气息ღ◈。原来是青藏所邀请北师大燕化附中西藏班的学生来感受科普盛宴ღ◈。
活动一开始ღ◈,西藏班学生参观了中科院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ღ◈、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和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实验室ღ◈,实验室技术人员向来访学生介绍了主要仪器设备的功能和测量方法ღ◈。
有了初步认识后ღ◈,学生们进入会场开始了五地的连线直播互动ღ◈。屏幕那头ღ◈,来自野外台站的研究人员穿着厚重的羽绒服ღ◈,介绍青藏高原野外台站的实况ღ◈。
由丁林院士团队制作的《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科普视频让大家更深一步了解青藏高原从海洋到陆地再到高山的演化历史ღ◈,以及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ღ◈。科普讲座描述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历史以及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ღ◈。
公众日负责人ღ◈、中科院青藏所综合人事办主任樊勇介绍ღ◈,本次活动特色在于与西藏的视频连线ღ◈,让北京与的中小学生共同参与ღ◈,共享科技资源ღ◈,既密切了民族关系高部ღ◈,也进一步提升了青藏所与青藏高原公众群体之间的联系ღ◈。(程唯珈)
5月18日ღ◈,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围绕水资源与节水农业研究方向ღ◈,以“盐碱地改良技术及耐盐植被概览”为主题组织科普活动ღ◈。
本届公众科学日的主要科普对象是中学生ღ◈。中心专家介绍了关于盐碱地的性质及其改良方法ღ◈、适生作物的基本种植方法等知识ღ◈,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ღ◈。在科普志愿者的耐心讲解和指导下ღ◈,同学们自己动手学会了对土壤和溶液酸碱度的判断ღ◈,选取盐碱地土样和不同酸碱度的溶液ღ◈,利用电导率测定仪和pH试纸进行测定ღ◈。
实验结束后ღ◈,同学们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ღ◈、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心的温室大棚ღ◈,收获颇丰ღ◈。(高长安)
“科学是发明出来的东西”“科学是世界的各种规律”“科学就是做实验ღ◈,做各种各样的实验”5月18日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举办以“聆听科学之音ღ◈,体验科学之趣”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活动ღ◈,小朋友现场分享自己心中科学的“样子”ღ◈。
把科学和阅读结合在一起ღ◈,将科学知识以自然又巧妙的方式穿插在故事中ღ◈。《科学全知道》《万物是如何运转的》导读邢培健说ღ◈:“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生活故事中了解科学原理ღ◈,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ღ◈。”
七巧板ღ◈、华容道是中国古典益智玩具ღ◈,涵盖几何学ღ◈、拓扑学等多门学科ღ◈。现场工作人员介绍ღ◈,通过分析益智游戏的技巧和蕴含的科学道理ღ◈,可以将游戏与逻辑ღ◈、发散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相关联ღ◈。
此外文献情报中心还举办了“科学人讲坛”和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等活动ღ◈。
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何林表示ღ◈,希望通过这些活动ღ◈,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ღ◈、弘扬科学精神ღ◈,激发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ღ◈,从小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并给予科学启发ღ◈,同时也给社会公众提供理解科学的渠道ღ◈。(辛雨)
“元素周期表见过吗?一栋楼那么大的ღ◈!”中科院化学所公众开放日还没举行ღ◈,就被网上的宣传剧透了ღ◈。
5月18日ღ◈,一栋楼那么大的元素周期表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ღ◈,氢ღ◈、氦ღ◈、锂等元素符号被贴在7层的实验楼外墙上ღ◈。
上世纪30年代ღ◈,化学家梁树权在德国求学时用化学方法测定了铁的原子量ღ◈。梁树权曾解决白云鄂博铁矿选矿中的疑难分析问题ღ◈、率先发展高分子显色分析试剂等ღ◈,1955年被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ღ◈。铁元素符号“Fe”也成为活动的标志ღ◈。
“氧气是什么啊?你现在捏住鼻子ღ◈,是什么感觉?”研究员张纯喜边说边捏住鼻子ღ◈,奇怪的声音让这段开场白逗乐了在场的小学生ღ◈。
过去几年ღ◈,张纯喜在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水裂解催化中心的化学合成上取得了进展ღ◈。“让普通老百姓ღ◈、学生了解科研成果ღ◈,是科学家的责任ღ◈。”张纯喜说ღ◈。
中科院化学所所长张德清感到欣慰ღ◈,“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中心科学ღ◈,作为中科院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ღ◈,我们敞开大门ღ◈,希望让大众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ღ◈,了解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ღ◈,了解化学为创造美好生活所作的贡献” ღ◈。(甘晓 李丹)
5月18日ღ◈,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举行公众科学日活动ღ◈,通过科普讲座ღ◈、系统演示等多种形式ღ◈,分别在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ღ◈、遥感地球所ღ◈、光电所举办科技活动ღ◈,为来自大ღ◈、中ღ◈、小学的师生和社会各界科技爱好者带来了科普盛宴ღ◈。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举办了以“探索太空 点亮梦想”为主题的活动ღ◈。该中心主任张伟说ღ◈,活动旨在让公众了解与认识宇宙与生命的起源ღ◈,懂得寻找人类地外生存空间ღ◈、开发利用太空是载人航天的目的ღ◈。
公众在有效荷载运控中心ღ◈,通过数字地球平台可以体验虚拟现实技术ღ◈、空间观测与认知在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ღ◈,并体验交互式操作演示平台和沉浸式微重力流体实验平台ღ◈。
“北斗女神”徐颖为参观者讲述了“导航定位发展简史”ღ◈,以及北斗系统发展历程中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北斗系统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ღ◈。
在遥感地球所卫星数据接收实时播报系统及接收站网运控中心ღ◈,公众可以了解卫星数据接收运行管理流程ღ◈、接收卫星情况以及暗物质卫星相关情况ღ◈。
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刘亚岚介绍说ღ◈,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具有发射ღ◈、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ღ◈,物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体的电磁波特性ღ◈。(谷双双)
“这条鱼长得像鲑鱼ღ◈,不ღ◈,像鲤鱼ღ◈,不对ღ◈,又有点像鲫鱼它们的体型那么庞大ღ◈,会有天敌吗?如果有的话ღ◈,它们如何在海洋中一次次躲避天敌生存下来呢?我多么想见到一条真正的拉蒂迈鱼ღ◈。”资深古动物发烧友艾迪带着这个美好愿望入睡了ღ◈。
艾迪是中国古动物馆在5月18日公众科学日上推出的首部科普剧《拉蒂迈鱼奇遇记》的一个角色ღ◈。当天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幼安给孩子们着重介绍了与“活化石”空棘鱼类拉蒂迈鱼发现密切相关的科学线世纪科学界对空棘鱼类和肺鱼类谁与四足动物更近的争论与答案ღ◈;介绍了人从鱼形祖先演化而来的历程ღ◈;讲述了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别开生面的古鱼类研究故事不仅如此ღ◈,朱幼安还适时地向孩子和家长们传递了自然教育ღ◈、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ღ◈。
“每年ღ◈,中国古动物馆都会通过各种科普讲座ღ◈、知识竞赛ღ◈、互动游戏ღ◈、动手实践ღ◈、野外考察等形式ღ◈,向社会公众普及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知识ღ◈,而这种全新的科学教育形式科普剧还是初探ღ◈。”古动物馆社教部副主任葛旭说
5月18日ღ◈,由中科院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行管局)举办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正式启动ღ◈。
此次活动是中科院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的一部分ღ◈,也是行管局首次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ღ◈。
行管局将此次开放日的主题定为“科学伴你成长”ღ◈,主要向公众展示行管局近年来在科教融合工作中取得的相关成果ღ◈。活动设置了“科学快车”展示ღ◈、硕博讲堂ღ◈、科学实验互动ღ◈、科学大观园等针对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互动项目ღ◈。
此次活动吸引了1000余人参加ღ◈。同时ღ◈,活动使用线上平台直播互动ღ◈,直播收看人数超过5万人次ღ◈。
5月18日ღ◈,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举行“新能源带来新生活”公众科学日活动ღ◈。近5000名市民走进青岛能源所ღ◈,与科技成果ღ◈、高端科研仪器和科研人员零距离接触ღ◈,感受科学的魅力ღ◈。
在“科学游园会”环节ღ◈,各研究组准备了各类科学小实验ღ◈,内容涉及生物ღ◈、化学等各种科学知识ღ◈,共有“动态甲醛吸附材料”“植物的影分身术与七十二变”“与你一生相伴的牙菌魔和天使”等近30个实验ღ◈。
在大型仪器平台ღ◈,志愿者以实验演示结合现场讲解的形式ღ◈,向公众展示了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ღ◈、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ღ◈、核磁共振波谱仪ღ◈、X射线衍射K8凯发ღ◈、透射电镜ღ◈、原子力显微镜等9台大型实验仪器ღ◈;在研究所展厅ღ◈,公众通过参观了解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ღ◈、主要科研领域布局及科研成果ღ◈、“十三五”发展规划等ღ◈;在“科学大家谈”环节ღ◈,研究人员作了两场科普报告ღ◈。
本次活动另一特色是首次实现网络直播ღ◈,截至当天16时活动结束ღ◈,直播参与人数达10万余人ღ◈,通过在线互动的形式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的距离ღ◈。活动宣传H5互动浏览量近3万次
5月18日ღ◈,中国科学院沈阳科研机构公众科学日启动仪式在中科院金属所举行ღ◈。今年ღ◈,沈阳分院系统科研机构围绕“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的主题ღ◈,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ღ◈,激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ღ◈。
金属所特别设立“与祖国同行”展区ღ◈,展示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科研成果ღ◈,以及燃气轮机ღ◈、动车组转向机ღ◈、港珠澳大桥等成果微缩模型ღ◈。
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ღ◈,“海斗”号万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和深海液压机械手系统两项科研成果的实物首次与公众见面ღ◈。
在沈阳应用生态所高部ღ◈,科研人员通过科普报告和科普讲座ღ◈,让学生从小树立自我保护意识ღ◈,以及爱护花草ღ◈、保护树木的环保意识ღ◈。
沈阳计算所以“工业互联网”为主题ღ◈,通过视频展现了工业互联网在工业及生活中的应用ღ◈,为参观公众构建了一个万物互联的社会ღ◈。
今年沈阳分院开放70余个实验室ღ◈、树木园等科普基地与场馆ღ◈,组织了34场科普报告
5月18日ღ◈,以“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在上海分院系统各研究所举行ღ◈。今年ღ◈,伴随着上海科技节的步伐ღ◈,上海地区“科普嘉年华”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直播ღ◈,尤其热闹ღ◈。
把高端科研内容科普化ღ◈,领略营养“新视界”ღ◈。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联合上海徐汇区ღ◈,以“汇智汇新ღ◈,光启未来”为主题拉开科普活动序幕ღ◈。“对话科学家”“科学零距离”等4部分11场活动ღ◈,吸引了公众ღ◈。
上海硅酸盐所开展了“科学实验秀汇演”“科普集市”等科普活动ღ◈。其中ღ◈,“科窑陶瓷美学工作室”也向公众开放ღ◈。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ღ◈,活动吸引了450多名师生ღ◈。8个互动实验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摩体验ღ◈。
在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ღ◈,公众应邀和光进行了一次“亲密约会”ღ◈,近距离感受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ღ◈、“神光”系列激光综合实验装置ღ◈、“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的交互体验模型等ღ◈,做一回“科学大侦探”ღ◈,在光学世界里机智破案
本次公众科学日ღ◈,上海药物所ღ◈、上海有机化学所等还进行了线上直播ღ◈,让公众身临其境ღ◈,过足了瘾ღ◈。
听院士讲一堂摩擦润滑的专业课ღ◈,看冻土上如何修建青藏铁路ღ◈,玩酷炫超导磁悬浮ღ◈。5月18至19日ღ◈,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中科院兰州分院系统各院所对外开放ღ◈,科学讲座ღ◈、实验ღ◈、展览让公众嗨玩科学ღ◈。
走进近代物理研究所大门ღ◈,巨型元素周期表迎面而来ღ◈。这里是元素周期表大挪移游戏ღ◈,在家长的帮助下ღ◈,小朋友们正忙着将空白的元素补充完整ღ◈。旁边的蓝色帐篷下ღ◈,科学小实验一字排开ღ◈,核孔膜治理污水实验K8凯发ღ◈、显微镜观察花瓣细胞结构ღ◈、电磁感应现象ღ◈,最受欢迎的实验环节当数超导磁悬浮演示ღ◈,白色超导材料悬浮在黑色的圆盘上ღ◈,用木棍轻轻一拨ღ◈,超导材料就动起来ღ◈。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ღ◈,中科院院士刘维民正为大家讲解摩擦润滑中的科学ღ◈。随后ღ◈,该所研究员郭志光揭秘荷叶效应ღ◈,让公众体验源自自然界的灵感ღ◈。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外ღ◈,一队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刚结束参观ღ◈。大一学生马小翠对记者说ღ◈:“这次参观了解了更多冻土知识ღ◈,知道了冻土导致路基变形的原理ღ◈,受益匪浅ღ◈。”
除了实验ღ◈、参观ღ◈、讲座ღ◈,本次公众开放日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还组织了院士风采展ღ◈、古代城防军事展等展览
5月19日ღ◈,公众科学日走进中科院西安分院暨西安市科技活动周启动ღ◈。启动仪式突出“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的主题ღ◈,吸引了近300人参加ღ◈。
开幕式上ღ◈,中科创星科学传播公司组织师生表演了科普实验剧和实验秀ღ◈,中科院院士李应红作了科普报告ღ◈。
本次活动主要有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院士科普报告会ღ◈、科普讲座ღ◈、院所实验室开放活动ღ◈、科学家论坛ღ◈、科普展览与成果推介和科普实验秀及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ღ◈,面向中小学宣传科技知识ღ◈。除20余项主场活动外ღ◈,市ღ◈、区(县)科技部门ღ◈、市科协等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ღ◈,还安排了科技宣传ღ◈、论坛ღ◈、培训等10余项活动ღ◈。
今年ღ◈,活动重点突出展示军民科技融合成就ღ◈、展示科技创新成果ღ◈、体验科技支撑美好生活ღ◈、开放公共科技资源等四方面内容
5月18日ღ◈,一走进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楼ღ◈,来访者一定会疑惑ღ◈,这是往日“高大上”的科研大楼吗?分明就是“神计妙算游乐场”啊K8凯发ღ◈!
有家长带着孩子在进行“解密开宝箱”游戏ღ◈,二进制ღ◈、十进制ღ◈、1024ღ◈、斐波那契数列ღ◈、超级计算机模拟体验等环环相扣的解密过程ღ◈,好玩又益智ღ◈,既有趣又学了知识ღ◈,连续打开藏在“游乐场”各处的5个宝箱ღ◈,不光能得到一本“神计妙算”宝典ღ◈,还能得到“解密高手”的荣誉称号ღ◈,排队开宝箱的队伍一直都是最长的ღ◈。
不同于往年的设计ღ◈,今年计算所根据“科普活动要有意思ღ◈,让大家能动手玩起来”的理念进行策划ღ◈,将计算所高端的科研资源科普化ღ◈,推出公众喜爱的活动ღ◈,成为社会公众了解科技进展ღ◈、走近科学的重要渠道ღ◈,成为激发兴趣ღ◈、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平台ღ◈。
现场还展示了我国自主可控的龙芯系列CPUღ◈、寒武纪智能处理器及板卡ღ◈、可编程虚拟化路由器平台等内容丰富的科普项目ღ◈。全天共有超过6000名公众参加了计算所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19日ღ◈,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上ღ◈,一只破墙而出的普氏原羚吸引了观众的眼球ღ◈。
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了普氏原羚这种中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ღ◈。该物种入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ღ◈,且其栖息地只分布于青海湖周边地区ღ◈。现场观众表示ღ◈,听完讲解后感到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ღ◈,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植物ღ◈。
标本馆内还有许多类似的标本ღ◈。该标本馆始建于1962年ღ◈,目前收藏ღ◈、保存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区域动植物标本54万多号ღ◈,其独有的青藏高原特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无可替代的ღ◈。此次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展厅陈列展示青藏高原独特ღ◈、珍稀和濒危的动物形态标本以及特有的资源植物标本近300件ღ◈,吸引了500余位社会公众参观ღ◈,许多青海本地观众真呼大开眼界